正常人體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6℃~37℃,是保證人體各項生理活動的基本條件。有研究表明,大量輸入低溫液體或輸血容易造成體溫降低,而產生各種不適癥狀。
夏天人體血管擴張,而很多藥液是需要在2~8度的低溫環境下保存的,冰冷的藥液直接進入擴張的血管,會立刻造成血管收縮,增加輸液風險及醫療事故,在中醫的角度,濕寒入體,帶來健康問題無數,所以無論哪個季節,都要杜絕低溫輸液,夏天更為重要!
下面我們從中醫角度來看看低溫輸液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。
一、低溫液體屬陰,易傷陽氣
從中醫角度而言,大量輸入體內的低溫液體屬于外感“寒邪”范疇,“陰勝則寒”,寒為陰氣盛的表現,故屬于陰邪?!瓣巹賱t陽病”,陰寒偏盛,最容易損傷人體陽氣,使其失于溫煦,使全身或局部會產生明顯的寒象。兒童臟腑之氣未充,輸液時最常見輸液部位如手腳冰涼之象。老人脾腎陽氣虛衰,大量輸入低溫液體甚至會出現下利清谷、精神萎靡等。
二、低溫輸液容易凝滯血脈,產生疼痛
“血得溫則行,得寒則凝”,人體氣血津液的運行,有賴于陽氣的溫煦推動作用。寒邪侵入人體,陽氣受損,經脈氣血失去其溫煦推動,則凝結阻滯,不通則痛,故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癥狀。這也是大量輸入低溫液體使患者產生手臂發涼、疼痛、周身寒戰的根本原因。對于女性來說,經前期大量低溫輸液還可能會引發痛經。
三、低溫輸液容易收斂氣機,使肢體關節屈伸不利
“寒則氣收”,寒邪侵入人體,可使氣機收斂,腠理閉塞,經脈、筋脈收縮
而攣急。寒客肌表,則毛竅收縮,戰栗無汗;寒客經脈,則血脈攣縮,脈緊;寒客筋脈,則筋脈收引拘急,肢體關節屈伸不利。故臨床大量輸入低溫液體,可引發麻木、寒顫,甚至心脈閉阻,而出現猝死危候。
低溫液體造成的以上癥狀一般得溫則減,遇寒加重。所以在輸液時,保持適宜的溫度是十分有必要的。有研究表明:成人靜脈每輸入1000mL液體或每輸入200mL的4℃庫血,其中心體溫約降低0.25℃,術中快速的大量補液容易引起低體溫的發生;而輸注加熱至36℃的液體則可有效地維持患者的正常體溫。